勿忘国耻缅怀先烈,强国强军保卫和平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弘扬革命精神、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海南尚霖阳光医学发展基金会于8月-9月组织党员干部开展了民族团结爱国教育活动及组织观看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

观看抗战题材影片《南京照相馆》

底片上的民族史诗:在光影显影中重寻历史的温度

海南尚霖阳光医学发展基金会于8月22日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和员工观看抗日战争爱国电影《南京照相馆》,并于8月27日召开其电影的观后感分享会。

电影的故事背景取材于南京大屠杀期间的真实影像资料。历史上,14岁学徒罗瑾曾冒死保存日军暴行照片,成为后来审判战犯的关键证据。金承宗的牺牲正是对这类无名英雄的艺术致敬,凸显了“普通人也是历史守护者”的主题。其以相机为“武器”的抗争行为,深刻诠释了“凡人铁骨”的主题。

《南京照相馆》是一部让人在黑暗中屏息凝神,又在灯光亮起后久久沉默的作品。这部电影通过一家小小照相馆的视角,将历史的宏大叙事与个体的微小命运编织在一起,呈现出记忆、创伤与救赎的复杂图景。

影片最震撼人心的力量来自于其克制的叙事。导演没有选择直接展示血腥与暴力,而是通过照相馆里来来往往的人物、黑白照片上定格的影像、以及主角沉默的眼神,构建起一个关于记忆的伦理空间。照相馆成为存放集体创伤的暗房,每一张经过精心处理的照片,都是对逝去生命的庄严仪式。这种“缺席的呈现”反而比直接的血腥展示更具冲击力——空白处回荡着无声的呐喊。

电影主角苏柳昌这个角色的复杂性正在于此:他既是历史的记录者,也是历史的参与者;既是创伤的见证人,也是勇敢的抵抗者。在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的道德抉择与人性光辉。当他冒着生命危险保存那些可能被销毁的照片时,他守护的不仅是影像,更是一个民族不容篡改的记忆凭证。

电影中照相术本身的隐喻意义值得深思。定影、显影的过程恰如历史记忆的形成机制——有些画面逐渐清晰,有些则永远沉入黑暗。照片具有双重性:既是客观记录,又承载主观诠释;既证明存在,又暗示缺席。那些被精心保存的负片,仿佛在告诉我们:记忆需要被不断冲洗、显影,否则就会随着时间褪色消失。

特别令人动容的是电影对“观看伦理”的探讨。当我们凝视那些历史照片时,我们是在消费痛苦,还是在承担记忆的责任?电影通过多个视角的转换,邀请观众反思自己与历史的关系。其中一个场景令人印象深刻:一位年轻后代第一次看到祖先受害的照片,她的泪水不是结束,而是理解的开始——真正的纪念不是重复伤痛,而是从记忆中汲取防止悲剧重演的力量。

抗战题材电影南京照相馆观后感分享会

强国强军建立强大的国防保卫国家和世界和平

海南尚霖阳光医学发展基金会于9月3日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和员工收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直播。习近平主席在讲话中指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艰苦卓绝的伟大战争,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中国人民以铮铮铁骨战强敌、以血肉之躯筑长城,取得近代以来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历史警示我们,人类命运休戚与共,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只有平等相待、和睦相处、守望相助,才能维护共同安全,消弭战争根源,不让历史悲剧重演!中华民族是不畏强暴、自立自强的伟大民族。当年,面对正义与邪恶、光明与黑暗、进步与反动的生死较量,中国人民同仇敌忾、奋起反抗,为国家生存而战,为民族复兴而战,为人类正义而战。中国人民解放军始终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英雄部队。全军将士要忠实履行神圣职责,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军队,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统一、领土完整,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战略支撑,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势不可挡!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必将胜利!”。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